上週六、日台東鐵花村意外的熱,站在攤位帳篷裡,我一整天沒有上洗手間、一直喝水卻完全不想上廁所,光站著衣服就濕透了,自己馬上吃了幾顆低劑量電解質,深怕中暑。內心不由得擔心那些根本沒準備電解質的選手!
果不其然,在週六夜晚回民宿的路上,看到仍在最後10公里奮戰的226選手們,一個狀況比一個差,下車詢問,不是想吐、一直吐、就是吃不下只好走路的各種狀況。看到一名女子已經坐在路邊了,幫她擦了一些修復霜後,問她家人有沒有帶電解質,他們說只有鹽糖,我心中一驚,除了使不上力,唯一能給的建議就是請他的家人剛快打電話找人買鹽巴來,大把吃下去。(p.s.食鹽不適合拿來比賽用,但急用免強可以)
運動中,「普通人」平均每小時流汗量約是300ml-600ml(流失的鈉粗略估算約為270-540毫克),平時容易有抽筋現象的人,流失的汗液可以多達2-3倍,一顆鹽糖鈉僅有14毫克-20毫克(白話文就是:一小時要補充20-40顆左右); 運動飲料的話,以路跑常見運動飲料品牌 590ml瓶裝, 鈉含量約的248毫克,一小時要喝到1.5-2瓶以上,很會流汗的人要喝到3瓶以上才有辦法補充足夠的鈉離子,但還沒補夠電解質,腸胃已經因為糖分而感到腸胃不適了!!! 光看上面的數據,是否覺得震驚,原來多數人都在電解質不足的情況下參與運動賽事。這也不意外為什麼馬拉松、超馬最容易產生低血鈉的問題,甚至是三大死因之一。
教練有感,大多數的參賽者裝備很職業,比賽補給心態很業餘。從台東回來後,第一時間聯繫幾個熟識的教練,聊了國內知名參賽者賽後的臉書發言。
鼓勵選手帶著意志力來比賽是最危險的,補給知識不俱足除了危害到自己的身體還會連累一起參賽的朋友。有好幾個參賽的朋友,把自己的電解質補給都讓給抽筋的朋友吃,因為他們說,不給他們,他們完全回不來了。
提醒大家,不要一昧看名人說什麼,請記得自己學會看數據、計算補給,只有數據不會背叛你。多年觀察,連教練、職業選手都不一定清楚補給的劑量拿捏,從來沒有仔細算過輸出輸入是否平衡。
運動有運動專用的高單位電解質,選手總是只靠喝運動飲料、鹽糖,甚至很多人從來沒看過包裝上的劑量。縱使有這種不好的補給經驗,多數人還是會忘記曾經遭遇的挫敗。否則不會連職業名人,老是萬年第二、萬年第三。最可惜的從來不是技不如人,是科學補給太輕率而輸掉一場比賽。
過去七年,身為廠商的角色,參與過上百場賽事,每次看到的問題都是老問題。褪去廠商的角色,我只是一名馬拉松跑者,過去13年的參賽經驗,頭幾年也是吃盡苦頭,那個年代跑步的資訊更是稀少,每每出國參賽,歸功於想要去波馬心切,補給品只要能進步的,一律買回來試驗,或是拖別人從國外帶回來,當然有成功的也有遇過很兩光的。 這麼做原因是出國叫救護車是很貴的,自己要練習降低所有參賽的風險因子:大會手冊必讀、營養補給指南必定遵守、補給一定多帶備用不少帶、賽道路線事前必須熟記、補給站的距離等等。
再次強調:科學補給真的跟你聯考考幾分沒關係,我的前同事極度優秀來自名校,但他卻說,這次CT 113一顆鹽錠都沒吃。甚至遇到有吃補給的仍然狀況一堆,一問之下,沒計算過自己吃進去多少量,輸出多少,但卻是ㄧ股腦兒怪罪天氣太熱、自己練不夠,沒有耐熱訓練......千奇百怪的理由。
在一次去國體實驗室血測的機會,問了實驗室的教授也是德國運動競技博士:「到底需不需要耐熱訓練,為什麼台灣跑者那麼喜歡練耐熱?」
博士回答我:「你看日本人有在耐熱訓練?」
這不禁又讓我想起教練的話,「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」。
留言列表